Hayley Wong
社企傳耆善用數碼營銷 助保留香港傳統手工藝
「傳耆」起初吸引我們的注意,是因爲它誕生於數碼營銷公司 Fimmick。「傳耆」的商業背景使它形象提高,更符合企業原則。眼見業界不少社企為營運資金感到倜倀,花上幾年亦未能自給自足,達到收支平衡。我們想,訪問「傳耆」,或能給大家一點啓發。所以,我們記錄了一個非商業背景的社會創業家從靈感到實踐的故事,看看她如何看社企的持續性。
「傳耆」是我們第一個訪問的社企。走進「傳耆」辦公室,第一眼吸引我們的,是「傳耆」的共同創辦人兼執行總監 Joyce 那平易近人的笑容、獨特的親和力。

| 初創故事
Joyce 跟一般老闆有別,是因爲她原身只是一個在Fimmick工作、卻非常關注本地文化的員工。Joyce 於大學修讀文化相關科目,閑時喜歡到大街小巷逛,畢業後於Fimmick 的企業傳播部門工作,涵蓋企業社會責任,與社區關係一直密切。
一次進修機會,讓 Joyce 認識了 CSV(Creating Shared Value)這個概念。她覺得 Fimmick 的商業本質與社企相差不遠,因此踏上 Intrapreneur 之路,透過與公司一齊孕育社會企業「傳耆」,尋找 Fimmick 與社會的交叉點。
Joyce 的故事讓我們最深刻的是,創造社會價值並不需要偉大的故事。反之,只要有心,意念就會因生活最微小的事而起。有一次,一位日本同事看到 Joyce 母親爲她準備的午餐盒,覺得很新奇、有趣,便提出向他媽媽學藝的請求。Joyce 反思,原來她集以爲常的食物,對其他人來説其實十分有趣,那她平時在大街小巷看到的手藝,不是更特別、更有趣嗎?由此,她萌生了舉辦傳統工藝工作坊的念頭。
Joyce 透過身邊的資源創造最大價值。她利用自己與師傅的交情開始合作;利用Fimmick的專業 — 數碼營銷來將傳統手藝師傅的故事放上社交媒體,聚集有興趣的觀衆,將看似傳統、老土的手藝化成現代人有興趣的内容、工作坊和產品,並透過與師傅合作舉辦工作坊以及傳耆網店售賣產品來平衡收支。
| 成功社創家的特質

在創業的路程中,親和力十分重要,而Joyce 也認同:「社會創業家給人的感覺比一般商業家親切,親和力會比較強,所以我也希望大家會多點接觸供應和需求兩方。無論是你支持的弱勢社群或是消費群,也要多點接觸,才能親身知道他們的需要,令你製作的產品或是和他們合作的工作坊,是真的貼合他們的需要。」運用她的親和力,Joyce 才知道師傅需要什麽,可以提供什麽,令「傳耆」多提供的服務不流於創業者所想到的,而是市場和受眾的真正需要。
創業難,守業更難。Joyce 坦言:「這兩、三年的經歷告訴我,真的要學的得快。除了社交媒體變得快,消費者的心態也變得很快。比如説,我們的產品不能日復日、月復月、年復年都是一模一樣的,因爲(消費者)參加過一次,短期内未必會參加第二次;他買了一件產品以後,如果他沒有爛的話,他亦不會再買。」所以,「傳耆」一直尋找不同的合作機構,增加社會各界參與,將品牌推廣出去。「傳耆」針對性了解支持的社群及消費群,透過不斷改進、變化,使品牌在云云社企中突圍而出。
如今,Joyce 已將「傳耆」的行政工作交托給其他同事,繼續發掘更多 CSV 的機會,確實成爲了Fimmick 的 Intrapreneur。